總說
24小時營業的連鎖便利商店,是我們現代人生活非常倚重的商店之一,臨時缺東少西的時候,到便利商店幾乎都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。但在便利商店還不普及的年代,想要買民生物資該怎麼辦呢?老一輩的人一定都會想到:「柑仔店!」
為什麼叫柑仔店(Kám-á-tiàm)呢?也有人寫成「𥴊仔店」,這是因為臺灣多竹,1960年代以前店裡的各式商品會放在Kám-á上陳列供買家選購。用竹篾(片)編做成圓形像大盤子、邊緣圈高的盛物竹具,臺語稱為Kám-á。所以才有了柑仔店的稱呼。
柑仔店所販售商品琳瑯滿目,儼然就是間小型百貨公司,各種生活雜物、南北貨、日常用品、糖果玩具、菜攤肉攤,想得到的幾乎都賣。小小一間,卻五臟俱全。早期人們生活以農業為主,所以務農相關的用具,如肥料、農藥、小型農具都能在柑仔店買到。在資訊不發達的年代,還設有公共電話或是郵筒,許多鄉里大事也會藉著柑仔店向里民廣播、張貼佈達,就像是個全方位的資訊中心!
可至土地公文化館索取紙本,或自行下載完整檔案: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file/d/1GTex58nPNDdTDNhyqWB8FLoOGjI4YS-d/view?usp=share_lin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