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01Information
-
02Exhibition
-
03News
-
05Art Project
-
06
東石公一開始並無現在的遮蔽鐵皮,全貌為大樹下的石主祭祀,而後考量下雨會沖刷石主,搭建了鐵皮的遮蔽棚子。曾經詢問東石公上供桌或是遷址至更好的環境,但擲筊一直沒有答應,至今保持原貌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為自強里歷史最悠久的土地公廟宇,最早約於皇清時期,僅是「福德正神」的石碑祭拜;至清朝同治元年,在地居民以石磚造廟,並沿用至民國時期;到了民國七十三年,由當時的委員會共同發起修建廟宇。廟中供俸土地公形狀之原石,少見仍保有原石祭祀的廟宇之一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早自前清時期,為田園大樹下之田頭土地公,護佑東埔、中埔、西埔三里之信眾。改建為大廟後命名同安祠;民國82年遷建至現址,更名為德安宮;民國88年整建為現貌。德安宮仍供奉著土地公原石,是少見仍保有原石祭祀的廟宇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福德祠為私人土地,最早是以「福德正神」字樣的石碑祭祀,年代已不可考。為傳統的田頭田尾土地公,護佑周圍居民的田地;福德祠旁步道,通向1-16號埤塘,是日據時期灌溉用水的重地,現已整修為環境優美的埤塘步道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源自民國五十一年大樹下的小廟,到了民國六十七年,附近的居民集資整建,供俸現在的這尊土地公神像;民國100年時遭受颱風的摧殘,由管理委員會再度集資,民國101年完工為現在樣貌。廟旁為2-14埤塘,有著白鷺鷥造景及環塘步道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在建校工程期間挖到一尊殘破的土地公神像,供俸於校園內圍牆邊;第二任校長在職期間,根據風水師建議,訂做一座小廟宇、移動位置、並更換了一尊新神像。據說校園內的土地公,在學業及考試方面頗為靈驗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已有100多年歷史,早先為田頭土地公,位於現同德國中校園內,為避免信眾前往祭拜時走田埂,不小心踩到稻穗,於民國71年遷址於現址,稱豐年祠;民國85年整修為現貌,廟名更改為豐年宮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該地原屬於葉姓家族田地,祭祀田頭土地公,在民國70年時由附近居民聯合募款,整建為現貌。同德國中89年設校,鎮安祠因被劃為建校用地,在校舍完工後被校園圍牆圍在校園內,而後在後門圍牆及民房之間,建置了一條小道,供信眾進出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最早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清朝道光元年(西元1821年)的田頭田尾土地公,當時是在榕樹下的一塊大石頭所立之牌位;民國三十幾年時建有小廟,祭祀供俸土地公神尊;民國76年整建為現貌,並為桃園區唯一供俸虎爺之土地公廟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源自前清時期,民國89年重建桃園僅有六座之一的聖蹟亭,而後經歷幾次的改建,目前是北台灣最大間的土地公廟。因土地公官職低,作為大廟主祀神明需有官職高的神明坐鎮,因此福德宮另外供俸三官大帝、顯應祖師及康府王爺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最早源自明末清初開始祭祀,日治時期增建小廟,護佑當地煤礦產業。廟宇擴建後,保留石造小廟,而有了廟中廟之特色。由於福安宮位於桃園市龜山區與新北市樹林區交界,因此造成廟宇位於龜山區境內,但門牌是樹林區地址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沿襲至今的石主祭祀,位於桃園市龜山區與新北市新莊區啞口坑之山林地帶中,民國60年為通行之便由各地信眾獻地整建,開闢了現今小路;民國73年再次整建,並請入一尊土地公神像及一尊媽祖神像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源自日據時期,是座石頭小祠,稱「田頭伯公」,原址位在中壢工業區內,因民國62年政府徵收土地,而將廟宇遷至忠福公園(現中壢藝術園區內),同時更名為永福福德宮。為保護廟旁老榕樹,廟宇外型特地打造為雙手合十樣,是為其特色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清道光十年(西元1830年)立伯公祠,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,信眾皆尊稱為「大伯公」。早先主要護佑農家農作;而後中壢工業園區徵收土地,經當地信眾爭取,保留了廟方土地,於民國76年登記福德祠為所有權人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中壢區內定里的土地公廟間數超過21間,是全台灣密度最高,由於早期內定里是以農業種植為主,因此出現許多田頭田尾的土地公祭祀;後期隨著工業區的進駐,許多企業公司也紛紛開始祭拜土地公,廟宇的祭拜性質因此從護佑農作到成為企業的守護神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中壢區內定里的土地公廟間數超過21間,是全台灣密度最高,由於早期內定里是以農業種植為主,因此出現許多田頭田尾的土地公祭祀;後期隨著工業區的進駐,許多企業公司也紛紛開始祭拜土地公,廟宇的祭拜性質因此從護佑農作到成為企業的守護神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中壢區內定里的土地公廟間數超過21間,是全台灣密度最高,由於早期內定里是以農業種植為主,因此出現許多田頭田尾的土地公祭祀;後期隨著工業區的進駐,許多企業公司也紛紛開始祭拜土地公,廟宇的祭拜性質因此從護佑農作到成為企業的守護神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中壢區內定里的土地公廟間數超過21間,是全台灣密度最高,由於早期內定里是以農業種植為主,因此出現許多田頭田尾的土地公祭祀;後期隨著工業區的進駐,許多企業公司也紛紛開始祭拜土地公,廟宇的祭拜性質因此從護佑農作到成為企業的守護神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中壢區內定里的土地公廟間數超過21間,是全台灣密度最高,由於早期內定里是以農業種植為主,因此出現許多田頭田尾的土地公祭祀;後期隨著工業區的進駐,許多企業公司也紛紛開始祭拜土地公,廟宇的祭拜性質因此從護佑農作到成為企業的守護神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中壢區內定里的土地公廟間數超過21間,是全台灣密度最高,由於早期內定里是以農業種植為主,因此出現許多田頭田尾的土地公祭祀;後期隨著工業區的進駐,許多企業公司也紛紛開始祭拜土地公,廟宇的祭拜性質因此從護佑農作到成為企業的守護神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中壢區內定里的土地公廟間數超過21間,是全台灣密度最高,由於早期內定里是以農業種植為主,因此出現許多田頭田尾的土地公祭祀;後期隨著工業區的進駐,許多企業公司也紛紛開始祭拜土地公,廟宇的祭拜性質因此從護佑農作到成為企業的守護神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中壢區內定里的土地公廟間數超過21間,是全台灣密度最高,由於早期內定里是以農業種植為主,因此出現許多田頭田尾的土地公祭祀;後期隨著工業區的進駐,許多企業公司也紛紛開始祭拜土地公,廟宇的祭拜性質因此從護佑農作到成為企業的守護神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中壢區內定里的土地公廟間數超過21間,是全台灣密度最高,由於早期內定里是以農業種植為主,因此出現許多田頭田尾的土地公祭祀;後期隨著工業區的進駐,許多企業公司也紛紛開始祭拜土地公,廟宇的祭拜性質因此從護佑農作到成為企業的守護神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中壢區內定里的土地公廟間數超過21間,是全台灣密度最高,由於早期內定里是以農業種植為主,因此出現許多田頭田尾的土地公祭祀;後期隨著工業區的進駐,許多企業公司也紛紛開始祭拜土地公,廟宇的祭拜性質因此從護佑農作到成為企業的守護神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中壢區內定里的土地公廟間數超過21間,是全台灣密度最高,由於早期內定里是以農業種植為主,因此出現許多田頭田尾的土地公祭祀;後期隨著工業區的進駐,許多企業公司也紛紛開始祭拜土地公,廟宇的祭拜性質因此從護佑農作到成為企業的守護神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中壢區內定里的土地公廟間數超過21間,是全台灣密度最高,由於早期內定里是以農業種植為主,因此出現許多田頭田尾的土地公祭祀;後期隨著工業區的進駐,許多企業公司也紛紛開始祭拜土地公,廟宇的祭拜性質因此從護佑農作到成為企業的守護神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中壢區內定里的土地公廟間數超過21間,是全台灣密度最高,由於早期內定里是以農業種植為主,因此出現許多田頭田尾的土地公祭祀;後期隨著工業區的進駐,許多企業公司也紛紛開始祭拜土地公,廟宇的祭拜性質因此從護佑農作到成為企業的守護神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中壢區內定里的土地公廟間數超過21間,是全台灣密度最高,由於早期內定里是以農業種植為主,因此出現許多田頭田尾的土地公祭祀;後期隨著工業區的進駐,許多企業公司也紛紛開始祭拜土地公,廟宇的祭拜性質因此從護佑農作到成為企業的守護神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中壢區內定里的土地公廟間數超過21間,是全台灣密度最高,由於早期內定里是以農業種植為主,因此出現許多田頭田尾的土地公祭祀;後期隨著工業區的進駐,許多企業公司也紛紛開始祭拜土地公,廟宇的祭拜性質因此從護佑農作到成為企業的守護神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中壢區內定里的土地公廟間數超過21間,是全台灣密度最高,由於早期內定里是以農業種植為主,因此出現許多田頭田尾的土地公祭祀;後期隨著工業區的進駐,許多企業公司也紛紛開始祭拜土地公,廟宇的祭拜性質因此從護佑農作到成為企業的守護神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中壢區內定里的土地公廟間數超過21間,是全台灣密度最高,由於早期內定里是以農業種植為主,因此出現許多田頭田尾的土地公祭祀;後期隨著工業區的進駐,許多企業公司也紛紛開始祭拜土地公,廟宇的祭拜性質因此從護佑農作到成為企業的守護神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中壢區內定里的土地公廟間數超過21間,是全台灣密度最高,由於早期內定里是以農業種植為主,因此出現許多田頭田尾的土地公祭祀;後期隨著工業區的進駐,許多企業公司也紛紛開始祭拜土地公,廟宇的祭拜性質因此從護佑農作到成為企業的守護神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中壢區內定里的土地公廟間數超過21間,是全台灣密度最高,由於早期內定里是以農業種植為主,因此出現許多田頭田尾的土地公祭祀;後期隨著工業區的進駐,許多企業公司也紛紛開始祭拜土地公,廟宇的祭拜性質因此從護佑農作到成為企業的守護神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中壢區內定里的土地公廟間數超過21間,是全台灣密度最高,由於早期內定里是以農業種植為主,因此出現許多田頭田尾的土地公祭祀;後期隨著工業區的進駐,許多企業公司也紛紛開始祭拜土地公,廟宇的祭拜性質因此從護佑農作到成為企業的守護神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中壢區內定里的土地公廟間數超過21間,是全台灣密度最高,由於早期內定里是以農業種植為主,因此出現許多田頭田尾的土地公祭祀;後期隨著工業區的進駐,許多企業公司也紛紛開始祭拜土地公,廟宇的祭拜性質因此從護佑農作到成為企業的守護神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民國64年因桃園國際機場興建,預備地內之36尊土地公需要遷移,因此於新地段興建新廟宇供俸36尊神像。民國97年遷址到現在位址,並請法師將36尊土地神「合體」至一尊土地公神像,作為主神。廟名定為「桃園國際機場福德宮」,為全台唯一以機場命名的土地公廟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源自日治時期,因民國50年土地重劃,該地計畫興建陂塘,遭遇一連串工程不順,請示土地公后,保留原址並加高台座。陂塘由桃園農田水利會管理,除管理員於每月初一、初二、十五前往土地公廟祭拜外,因安全考量,不開放一般民眾登島祭祀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早期僅為石板祭祀;民國31年另覓位址,砌造石屋、祭拜刻有「福德正神香位」之石板;民國77年被圈入渴望園區範圍內;民國88年因宏碁公司建廠,圍住了土地公廟,造成信眾祭拜不易,因此在宏碁的協助下,進行土地公位址遷移重建;民國89年落成安座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源自日治時期,池塘邊樟樹下的石頭伯公,民國69年由村長發起籌組建廟委員會,民國70年完工成現貌,由附近居民共同維護。福德祠內供俸土地公及土地婆神像,特別的是土地婆神像手上抱有小孩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最早是三粒石的田頭田尾土地公,最早起源不可考,民國72年由周圍人家聯合建廟,是為現貌。原三粒石現在埋在廟宇土地公金身下方。福德祠旁種有一池蓮花,每年六到九月的蓮花季,蓮花盛開,是一夏日美景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清末年間建於江家古厝前農塘左側,日治後期,因臺灣傳統民間信仰遭禁止,而被勒令拆除。江姓家族為延續土地公的信仰文化,於是將土地公搬遷至江家古厝左後方較隱密之處。在地居民為答謝土地公長年的庇佑,也因原祭祀處出入不便,101年於當地信眾的捐助下,在江家古厝旁建起新廟,並完成土地公入祠安座儀式。
( 拍攝—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 )
百年眾伯公為把守水口的土地公,位於江家與申家間的步道中,有200多年的歷史,為大北坑地區最古老的土地公,大北坑溪流經眾伯公前方,水主財運,溪水由左流至右,以風水上來說代表龍進虎出。其對聯「福蒼佳我憑在德 正疆界我不愧為神」,是說土地公的職權範圍在一個疆界內,會保佑有品德、有德性的人。
座落於龍潭三級古蹟聖蹟亭旁,守護著聖蹟亭古蹟的歷史任務。福德祠的源起難考,早期是在靠近路邊的榕樹下,於民國68年重建,經歷40年後重新進行修繕、彩繪,賦予福德祠新生命,據說廟前面左右兩側的立石麒麟為土地公的指示。
石板伯公反應了過去打石文化的特殊性,形成崇尚自然與生態美學的祭祀空間。各種形式的石板伯公大約建築於日治大正年間至民國70年左右。蟻子埔的石板伯公廟、化胎、供桌與廟埕都是由漂亮的卵石堆砌而成,後方的百年榕樹於颱風時倒下,在地居民又再種下新的,可從石縫間仍能看到百年老榕樹的樹根盤根錯節,一如始終護持著這片土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