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香」是人與神靈溝通的媒介,在敬神儀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同時也在日常生活中,具有除瘴辟穢、調和身心的效用。
此次展覽以「香」為主題,結合木雕展件與多種香料展示,讓大眾透過認識香品原料,進而了解傳統手工製香工藝,以及製香業者如何在傳統與現代潮流中,創新經營並傳承工藝。
地點: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5、6樓展區
展期:2022年11月5日-2023年4月30日
開幕式:2022年11月5日 廟埕廣場
14:00 - 14:10 開場、開場演出
14:10 - 14:20 貴賓致詞、合照
14:20 - 14:30 專場導覽
【香的功用與種類】
「香」主要用於祭祀儀式中,做為人與神靈溝通的媒介,透過焚香產生的裊裊香煙,將人們的心願傳達上天。在日常生活中,香也具有除瘴避穢、調和身心等功用,古代人們還會以香燃燒的時間做為計時的方法。
香的種類可依其外型分為線香、環香、塔香、束柴、香粉等,其中又以「線香」最為常用。
線香分為「立香」和「臥香」兩種,立香是將香粉層層包裹於竹枝上,香腳可直立插於香爐裡;臥香則是直接由香泥製成,沒有竹枝支撐,可平臥於香盒內,或搭配香插使用。
【香料】
香料多採自植物散發香氣的部位,如根、莖、葉、花、果實、種子、樹皮或分泌物,為保留其獨特氣味與效用,每種香料採集時間、方式也各有不同。
傳統製香所需原料,大多產於印度、斯里蘭卡、緬甸、泰國、寮國、越南等地。這些香料自林間採集、乾燥,經揀選、磨粉並依香譜中的配伍規律,調合成各式香品。
沉香樹於生長過程中,受到意外傷害並遭真菌感染時,樹體便分泌樹脂,以防止傷口惡化擴散。經漫長歲月轉化,結成具獨特氣味的「沉香」。
檀香樹為半寄生植物,依賴其他植物生存,生長速度十分緩慢,樹身僅有心材具有濃厚的芳香氣味,具有提神靜心的作用,也是雕刻工藝的良好材料。
【手工製香流程】
前置作業1 製作香芯
將剖切完成的竹枝(毛竹或茶竹)浸泡、洗淨、曬乾,能去除竹子本身的氣味,並有助於香枝完全燃燒。
前置作業2 調香粉
將磨製好的香粉過篩,去除大型顆粒與雜質。再依香譜中的配比,將各種香粉或中藥末攪拌均勻。
步驟1 竹枝沾水
依楠木樹皮粉遇水會產生黏性的特性,將竹枝束敲齊,於適當長度沾水,使黏粉能附著於竹枝上。
步驟2 搓上黏粉
將竹枝平置,雙手分別在竹枝兩端動作,一手在未沾水處(香腳)輔助,另一手搓揉竹枝與黏粉,使其完全附著在竹枝上。
步驟3 浸水
將打底好的竹枝慢慢浸入水中,使黏粉產生黏性,讓香粉能層層包覆於竹枝上。
步驟4 展香
將香枝展開成扇形,使其散開、不相互沾黏,再將香料粉撥到香枝上,同時將有瑕疵的香枝挑出。
步驟5 掄香
雙手握住香束進行圓形掄轉,使香料粉均勻附著在香枝上。
步驟6 切香
將整捆香枝靠在右手掌與手腕間,左手在上,運用身體律動抖落多餘的香料粉,使香肉更紮實圓潤。
(重複步驟3到步驟6,4-5次)
步驟7 晾香
將香枝平均攤落在香架上進行日曬,每小時翻動一次,避免香枝受潮發黴。
步驟8 染香腳
將晾乾的香枝整束敲齊,再將香腳的部分浸入紅色染料中。
步驟9 曬香腳
香腳染整後,再進行一次日曬程序,曬乾後即完成製香的流程。
【別具匠心-源自對型態的追求】
藝術家張普德為中壢天德宮的住持,於1989年開始接觸木雕藝術。他和結拜兄弟蔡昇達共同創作,以廟宇建築、神桌和神像為開端,憑藉著對傳統工藝創作的熱情與執著,帶領志同道合的團隊製作出許多令人驚艷的作品,例如本館土地公廟、草漯保障宮、大園仁壽宮以及新北賀聖宮等全國幾十家寺廟的木雕作品。
對木頭情有獨鍾的團隊,作品皆是依照木材原有的特性與生長型態,選擇合適的圖案。看似兩兩接合的作品,其實由同一塊材料刻出,多層次的精細雕刻手藝,令觀者嘖嘖稱奇。除了常見花鳥吉祥意象外,也將兒時的記憶化為實體,闡述自然生態與樸實生活的趣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