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電話:03-3366860 / 傳真:03-3334318
  • 地址:桃園市桃園區三民路一段100號
已複製連結
初二十六vol.09 舞獅特輯
出版品

初二十六vol.09 舞獅特輯

咚咚咚、咚咚咚咚咚咚,節奏感的鼓聲伴奏下,威猛的獅子在廟埕時而舞、時而跳、時而站立、時而舔腳,你知道這是舞獅的精采表演,但是你認得出來是哪一種類的舞獅嗎?

原來如此

中國不產獅子,在漢朝的時候隨佛教從西域傳入,被視為避邪、帶來吉祥的瑞獸。唐朝的時候就有舞獅的文字紀錄。直到現在,舞獅在節慶或是廟會場合,都是深受歡迎的表演。

舞獅文化從中國傳進台灣,清朝時有了文字記錄,在歷經社會紛亂、政權壓抑下,台灣舞獅結合地方武館保衛地方安寧,憑藉民間力量,演變成具台灣特色的表演藝術。

有點眼熟

台灣的舞獅有不同的派別,常見的有三種──台灣獅、客家獅、廣東獅。台灣獅嘴巴大咧咧的,露出兩排牙齒,眼睛炯炯有神。

客家獅方方的嘴巴一張一闔,還有一個像小豬的鼻子。

色彩鮮艷的廣東獅,有著眨巴眨巴的眼睛以及毛茸茸的外表,頭上長了小小的角。

舞獅演藝

方嘴巴的客家獅和嘴巴大張的台灣獅,轉手、捲手、馬步、弓箭步等動作,融合武術套路,虎虎生風的舞著獅子,搭配與調皮的大頭佛逗趣互動,呈現擬獅的各種姿態,更是一大看點。

大眼睛的廣東獅,高難度的「跳樁」是拿手絕活,輕巧的跳躍穿梭在一條條的木樁上,站立、俯衝、轉身,俐落的動作相當吸睛。廣東獅的技藝遍及全世界,是華人社會重要的表演文化;在馬來西亞、澳門等地,也會舉辦廣東獅的競賽,台灣的高雄水陸戲獅甲賽事是相當精彩的代表競賽之一。

想要更深入了解舞獅的知識,歡迎在1月18日至4月26日到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參觀,「弄獅」特展熱騰騰展出中喔。

可至土地公文化館索取紙本,或自行下載完整檔案: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file/d/17byszoieMS8tlLR95J0AKL8vPGkT91q7/view?usp=share_link

Back
回到列表